魏延真的提出过子午谷奇谋吗?
魏延提出。相关介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除了子午谷奇谋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魏延会提出这个奇策,还因为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不一般。 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打压。但通过史料可以看出,这种说法与事实完全相反。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中所记载的推测,历史上真正的子“子午谷奇谋”其实并不是荒诞无稽的,虽然其风险高,但成功的几率也不小。因此,魏延作为三国名将,能提出这样的北伐奇策,其实是很正常的。除了“子午谷奇谋”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魏延会提出这个奇策,还因为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不一般。
在《三国志》中,是没有“子午谷奇谋”的具体记载的,只是提到了魏延希望和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分两条路进攻关中,确实符合“子午谷奇谋”的说法。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因长期镇守汉中,对曹魏在西北的情况很熟悉,于是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裴松之在其补注的《三国志·蜀书》魏略中是这么说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争执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咱们先来分析下魏延的这段奇谋之语。
古人进攻关中,为什么必须从函谷关或潼关,不从山西渡黄河进攻呢?_百度...
古人进攻关中主要通过函谷关或潼关而不是渡黄河,主要是因为地理原因。通过函谷关就是平原,所以说打下函谷关或潼关就等于很快可以占领关中。横渡黄河对于当时军事条件来讲不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容易被歼灭,另一方面古代大部分以陆军为主不适应水战,配备的船应对水域能力有限。
我认为有以下几大原因 古代技术落后,没有什么好的渡河工具,只能在各个渡口进行偷渡,各个渡口一般都有军队把守,都相当险要,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与函谷关与潼关的难度不相上。东西呈椭圆形,南北狭窄,东西广阔。
古人进攻关中主要通过函谷关或潼关而不是渡黄河,主要是因为地理原因。通过函谷关就是平原,所以说打下函谷关或潼关就等于很快可以占领关中。古关中之地位于秦岭、汉水之北长城以南,黄河之西陇山之东,是一片广袤的盆地,渭水流经其中。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之战、宋辽之盟之战,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还有一点,过了函谷关,后面就是关中平原,直驱咸阳没有其他的要塞,有利于进攻,但是从武关走,还要打下蓝田关或者大昌关,中间也还有一系列的小据点,相对而言容易师老兵疲。
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秦汉时期),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渡来(曹操打马超)。诚实地来讲,函谷关(秦汉时期)在军事作用上是比潼关强的,但它的优点是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而且离关中平原距离很近,后勤补给特别方便。
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气候情况
1、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其年平均温度为12°至16°C,属于暖温带气候。 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和夏季较长,而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变化迅速。 夏季时,关中地区常出现高温伏旱现象;秋季则多连续阴雨天气。 西安市是陕西省夏季高温的中心城市之一。
2、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无霜期207天。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3、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特点。
4、关中书院景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四季分明。夏季的特点是高温多雨,气温通常在24℃左右,降水量集中在这一季节。冬季则相对较为凉爽,平均气温在-0.9℃,雨水较少。全年无霜期长达232天,显示出气候的温和性。
5、陕南地区冬季并不严寒,降雨充沛,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约为14℃。 关中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在6~13℃之间,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 陕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温度约为4℃,年降水量约为5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