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去泰国读两周幼儿园
2019年暑假,我带孩子去澳洲插班2个月,在朋友的陪伴下,也顺便访问了墨尔本当地非常好的私校。
我第一次看见孩子他爸两眼闪烁的光芒——学校居然还可以是这个样子!
整个学校就像一所巨大的花园,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攀岩馆,剧院、电影院、图书馆等体育、音乐、艺术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冲洗照片的暗房,和拍摄小电影的摄影棚。
澳洲学校的图书馆
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就坐在地毯上,以非常放松的姿态学习。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教育还可以个性化定制——分层教育和走班制,孩子们根据每一个学科学习进度的不同,去到不同的教室上课,一个班20个孩子,每个孩子的课表和家庭作业都不一样。
孩子在上科学课
学校每年还组织孩子野外露营,甚至到了年级高段直接在森林住一个月,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每年都有的露营活动
对于从小在“千人一面”、“整齐划一”、“一个操场”、“一栋教学楼”完成所有教育的我和孩子他爸来说,这一次的参观确实震撼到了我们,也改变了我家孩子后来受教育的路线。
回国以后,我就和孩子他爸认真考虑给孩子切换教育轨道的事情。而在不久前,朋友曾给我建议说,不妨去泰国看看。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泰国?泰国这种“第三世界国家”,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国际化教育?!
那位朋友,曾在德国留学、美国读博士,一直研究国际教育。他没有说泰国教育全世界第一,而是基于中产家庭、不移民、资金又有限、还想解决低龄孩子双亲陪读,提供一个可能的去欧美的跳板。
其中,泰国可以双亲陪读的条件很是吸引我家,因为孩子还小,我们不希望他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离开。
于是在2019年底,我用了半个月时间去了曼谷、普吉、芭提雅、清迈排名最高的15所国际学校。
我之前基于泰国的印象都是旅游的印象,比如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乱、破破旧旧,摩托车满地跑交通拥堵......
这一次访校,也彻底改变了我对泰国国际教育的看法。
旅游去泰国读两周幼儿园
我们带孩子出来读书,就只是为了快乐教育吗?
显然不是,如果只是为了躺平,还不如在国内躺平,成本更低。
在孩子只有11岁的时候我就带他出国读书,下这个决定很难,也很冒险。即使此前我花了半个月时间遍访泰国国际学校实地考察之后,我依然反反复复考虑了半年。
相比国内异常残酷的升学竞争,我们其实带孩子走了一条更难的路,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我们做父母的都是巨大的挑战。
对于陪读父母来说,真的不是洗衣做饭接送这么简单,出国读书,基本上是一条单行道,没有退路可走。
旅游去泰国读两周幼儿园
去年有段时间,中国父母带孩子来泰国留学,一度冲上了新浪热搜。
我也陆续接到国内朋友的咨询,说想带孩子到泰国读书。他们大部分是孩子在国内读书读得很痛苦,甚至读到都有些厌学,感觉国内这条路走不通了,才突然想转轨国际教育。
通过一些留学中介的鼓吹和自媒体的推荐,一些中国父母突然发现,原来近在咫尺的泰国居然也是留学的天堂:
学费相比国内国际学校便宜,
全外教授课的英语语言环境比国内好,
可选择的国际教育体系(AP、IB、Alevel)多样化,生源全球化.....
以上这些优点对于中产家庭来说,在无法陪同孩子去欧美等传统国家留学,不移民,资金有限,还想父母共同陪读的情况下,泰国无疑成为留学“乐土”。
可是,泰国留学真的是中国孩子逃离内卷的天堂吗?
我找到2018年的一组数据,根据泰国国际学校协会(ISAT)的信息,全泰国注册国际学校一共136所,其中大曼谷区域(包含周边府)87所,清迈12所,普吉和芭提雅各6所,剩下区域25所,其他的零星分布在各个府(省)。
除了这136所之外,还有100多所所谓的国际学校,其实是没有相关资质的山寨国际学校、私立学校或者是双语学校。所以在泰国同为国际学校,其实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
好的学校特别好,曼谷的一线国际学校校园的设施、设备不比英美的一些私校差,每年也都有爬藤的孩子,比如熟知的Patana、曼谷ISB、哈罗、SHB(曼谷什鲁斯伯里国际学校)、曼谷NIST,放在整个亚洲都不错,校园的设施设备师资环境远超中国国内很多一流大学,但这样真正顶尖的学校不过五、六所。
其余二流学校也不过十几所,再往后基本上就是三四流的学校了。好的学校基本上一位难求,而三四流学校为了招生和商业利益一再降低招生门槛,甚至给钱就进,进入这样的学校对孩子和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近年来由于中国孩子的涌入导致泰国国际学校里中国孩子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清迈有一种国际学校被中国孩子占领的感觉,清迈个别国际学校的中国孩子比例甚至已经达到30-50%,普遍的也有20-30%,这个占比挺超出预期。
而且泰国的某些国际学校为了运营的需要,开始一再突破底线,免试申请,给钱就进,中国孩子的占比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一个班级90%都是中国孩子的情况。
旅游去泰国读两周幼儿园
在国内读书,我们的孩子被固化在一个“标准答案”下,出来留学以后才发现我们的孩子在逻辑思维、思辨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多角度、多渠道去看问题上与海外的学生存在巨大差异。
这也是很多90年代留学,大学才出国,读书毕业后虽然留在了异国,依然无法做到与国外的文化水乳交融的原因。现在出国读书,其实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进行重新的打破和重塑。
中国父母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孩子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大不了以后往国外送。
这个逻辑蛮奇怪的,为啥国外就只配收中国学渣?如果你的孩子在中国用母语都学不好,难道你就相信他用英语就能学好?他连英语听说读写都成问题,凭啥他用英语学数学、物理、化学就没问题?
所以父母给孩子换了个教育环境,只是给孩子换了一个赛道,其间要面临的难题、问题,并不因为逃离国内内卷后就消失了。相反,它带给家庭、孩子的挑战和难度更大,不确定性更多。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出来以后学习自然就变好了,换了一个跑道孩子未必就能跑得更快更远。如果不解决孩子学习深层次的问题,把孩子送出来只会害了他。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老天爷给予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所长也不同。作为父母我们从来没有培训上岗,却要面对人生最难的一课。
孩子在不断成长,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作为父母得不断更新我们的认知系统,父母的自我成长,这必将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面对的功课。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旅游去泰国读两周幼儿园
对于我们70后这一代父母来说,是标准在国内体制内教育长大的孩子。
长期习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因为没有英语环境,即使大学毕业英语过了四六级也依然是哑巴英语。现在却要带孩子出国读书,要在语言不通的国家生活,熟悉孩子的国际化学习体系,这样的困难和我们在国内相比,完全是指数级增长。
比如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如何和学校老师沟通?如何查看孩子的作业?
每天接收学校老师的英文邮件,打开孩子的作业系统对于我们完全是读天书。我自己年过40,离开国内的舒适区,来到异国后开始归零,从头学起,有时候也会感伤,充满了挫败感。
在国内很简单的事情,在异国却犹如拦路虎。
比如换煤气罐,不就是一个电话吗?可是在泰国隔着电话,那一头不会英语,我这头不会泰语,很小的事情就是搞不定,成年人的奔溃有时候就在一瞬间,很多年不曾有的嚎啕大哭泪如雨下,人生有一种突然被清零的深深的挫败感。
哭了好一会,远在加拿大的闺蜜打电话安慰了我一个小时。这才体验三年前她远赴加拿大安家的心情。就像她说的,放过自己,别害怕,往前走,你就会变得强大。
儿子所在学校的露营活动
翻看我自己写下的,这半年在泰国解决大大小小事情的攻略,比如《曼谷移民总局办事指南》《中国驾照换泰国驾照攻略》《同样是学英语,大学和语言机构签证有何区别》《曼谷地铁乘坐指南》《中国护照到期曼谷更换攻略》......居然有一个月写了3万字。
陪娃读书,犹如西天取经,关关难过,关关过,这3万字都是一路升级打怪的心经。
为了陪孩子读书,40多年没摸过锅铲的孩子他爸一夜之间自学成才,把自己生生的逼成了厨子。
而我为了签证以及提升英语,重回大学课堂学习,结果忙活了半年,生活上轨道了,回头一看,娃的成绩下滑,心碎了一地。一个人抱着笔记本电脑,登门去找高年级学长的中国父母请教心经。有一种,等不到西天取经,一条老命就舍在半道上的感觉。
旅游去泰国读两周幼儿园
在泰国,大大小小一共有180多所国际学校(也有说有300多所,我没找到官方数据)——为什么小小的泰国,会有这么多国际学校呢?
泰国有非常多跨国企业和驻外大使馆,它们通常会选择在亚洲三个城市落脚:新加坡、曼谷和上海。这些机构的人来到这三个城市工作,孩子也在这些城市接受教育。
欧美的孩子,通常是父母在哪工作,孩子就跟随着在哪读书。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在曼谷ISB国际学校,班上有一个同学,已经跟随父母走了100多个国家;除此之外,还有旅居海外的人,比如在普吉岛,就有特别多常年旅居的欧美人;还有做小生意的商人,因工作需要常驻海外的企业工作人员(比如国内的华为员工常年被派驻第三国工作)……
在这些情况下,泰国诞生了大大小小超过180多所国际学校。
即使像苏梅岛这样的小岛,也不乏国际学校的身影,促成了泰国国际学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比如曼谷NIST国际学校,学生来源于77个国家,Patana(曼谷帕塔纳学校),生源来自于65个国家;普吉岛BISP国际学校,生源来自于45个国家......
而且,你还可以找到各种体制的国际教育,IB、AP、A-level,甚至还有小众的德国国际学校、日本国际学校、新加坡国际学校。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父母把泰国当做孩子未来留学欧美的原因,因为他们总能找到对接未来目标国家的学习体系。
泰国国际学校建校历史也挺悠久,比如曼谷ISB国际学校建校70年,Patana国际学校建校65年,NIST国际学校建校30年……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也不过才44年,90年代初才开始提倡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