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下雪好还是晴天好?今春雨水多吗?看农谚就知道_百度知...
如果正月十五是晴天,谚语“正月十五晴,春天少雨淋”表明春天降雨会较少。虽然晴天对日常出行有利,但对农作物而言,春天需要充足的水分以促进生长,因此晴天对农业生产可能不利。相对地,如果正月十五下雪,谚语“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预示着清明节前后会有降雨,这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正月十五晴,春天少雨淋”这句农谚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十五是晴天,那么,当年春天降雨会比较少。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说,下雨天不利于出行,如果都是以晴天为主,算是一个好消息。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很多地方都有看花灯赏圆月的习俗,但要欣赏这一良辰美景离不开天气的帮助。前两天北京等地下了一场很大的雪,雪后迎来连续2日的晴天,温度也有所上升,很多人可能以为,我们就此要迎来春天了。其实不是,根据天气预报,元宵节后还会有大范围雨雪,并且迎来降温。
民间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流传着不少农谚,其中,有些农谚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是晴天、雨天、雪天等,对应当年后续的天气,进而预测是否为好年景。本篇内容,笔者就通过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件事,2023年会是好年景吗?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为什么“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从气象学史的资料上看,八月十五这天晚上的天气都不是很晴朗,有云的时候很多,因此有了“八月十五云遮月”的说法。
一般普遍认为这个韵律时间有30天,60天,90天等等,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之间刚好相差150天,因此这种韵律关系成立,八月十五若出现“云遮月”,那么一般正月十五就会迎来“雪打灯”。不过这句谚语并不是绝对的,也很难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并且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究其原因,跟大气韵律有关。大气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讲究吗?_百度...
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是两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一个是中秋节,在秋天赏月,另一个是元宵节,在春天赏灯。这两个节日相互对应,相互呼应。通过8月15日的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天气预报,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月亮,到了来年的正月十五,很可能就会下大雪。跟很多谚语一样,这也是劳动人民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究其原因,跟大气韵律有关。
这句俗语其实是在说,如果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月亮如果被云彩遮住,那么正月十五就会降下大雪,打湿了房前挂的灯笼。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也是说得通的。秋天的气候往往干燥,这个时候又是冬小麦的播种季节,如果中秋云彩遮挡了月亮,会预示未来一段时间下雨,这对小麦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说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的晚上如果是阴雨天,即当晚看不到月亮,那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就有可能会降雪,或者是阴雨天。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俗话中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种描述天气变化的俗语,它以一种传统的智慧总结了季节间的气候变化规律。具体内容如下: 八月十五云遮月描绘的是中秋节当天的天气现象,如果这天月亮被云层遮挡,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雨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