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塔身为钟形的塔,称_钟体塔_。塔顶为平台和相轮。塔基为层台 钟形塔又称“覆钵塔”,它形似僧侣化缘时拿的饭钵,也称“锡兰式塔”。锡 兰式钟体佛塔仿自锡兰,而锡兰的钟体塔仿自印度的桑奇大塔。素可泰 时期推崇的佛教是从南部洛坤府请来的锡兰小乘佛教。佛塔造型随佛教 盛行而流传到北部和各地。因此,这类塔在泰国流传很广
塔用砖、灰盖建。塔基由下而上,由圆形基座和3层莲花座构成。塔 身由覆莲、仰莲、钟口莲3层托座和钟体形主体、须弥座、勇武柱构成。塔 顶由一定数量的相轮、芭蕉杆、圆珠、芭蕉顶杆、露珠等构成。有的露珠上 还以华盖或图案装饰,有的在塔身、塔基的四面建有佛龛和门楼。
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素吻他尼府的猜耶佛骨塔是典型的五顶塔。塔基呈四方形,塔基的 平台的四角各建一钟形塔。东南角的钟形塔塔顶处有大梵天四面头像雕 塑装饰。四方形塔身的四面各有一抱厦。东、北面抱厦的山墙上雕有观 世音像,南抱厦的山墙上雕有弥勒佛像。塔顶分层,向上逐层缩小。每层 四方角上都建一钟形小塔。因此,该塔实际不止五塔。五顶塔塔名的由 来是因为最上层建一钟形大塔收顶,它与最上层四角的四小塔形成五个 塔顶,故名。猜耶佛骨塔按大乘佛教教义建筑,其造型相似于印尼爪哇岛 上的曼杜 ·坎蒂塔。猜耶塔是泰国西维猜艺术时期的建筑。这种类型的 塔在泰国很少,因泰国信仰的是小乘佛教。
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以上介绍了泰国5类基本塔型,实际上塔型变化多端,乍看上去大同 小异,其实还是大异。此外,还有些不属于上述类型, 一般很少见的塔 现举例如下:
清迈府古捣寺的西瓜塔很奇特。塔身由5个西瓜似的球形体相叠而 成。每个球体的4个方向上各开有一佛龛。自下而上的球体遂个缩小。 高高的塔基呈四方多角形。塔顶为一金属伞盖。“古捣”两字为东北方 言,“古”意为“塔”,“捣”意为“西瓜”,古捣寺即西瓜塔寺。据说,塔型仿自 缅甸。
那空拍依府的拍依佛骨塔也是一座外形较为特殊的塔,其塔身似一 个细长的花瓶。塔面上装饰着树形图案,使外形更像花瓶。这种塔,泰国 较少,但在邻国老挝却很普遍。而那空拍依府也正是在泰老边境上,与老 挝只隔一条湄公河。古代,在国界线不明显的年代,塔型建造自然会与老 挝的塔相似。
泰国邻国的塔型在泰国土地上基本都有了。如上述西瓜塔仿自缅 甸,拍依佛骨塔受老挝佛塔影响,猜耶佛骨塔相似于印尼爪哇岛上的佛 塔,巴壤塔又是从柬埔寨吴哥寺中的莲花蓓蕾形尖塔改造而来的。泰国 的佛塔真可谓兼容并包,千姿百态,集东南亚佛塔于一国。如果算上锡 兰,那又是集南传佛教佛塔于一国,造型多样,装饰华丽,令外国游客 醒目。
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佛统寺位于曼谷以西约48公里的佛统府内。寺因佛统塔而闻名。 “佛统”两字是泰国华人对该塔的译名。泰语称“巴吞杰迪”,意为“最初的 佛塔_。
建塔的时间无以考证,因塔经几次改建或扩建,塔型也有改动。有说 是公元前印度阿育王时期所建。但从周围出土文物看,其年代有公元 7—417年的;有公元417—917年的。若以此为据,佛统塔应是泰国现存 最古老的佛塔了。
佛统塔不仅是泰国最古老的塔,还是泰国最高大的塔而闻名。塔高 米,塔基周长234米,是一座锡兰式钟体塔。塔身呈钟形。塔顶由 须弥座、勇武柱、由大而小的相轮组成。塔面贴以中国烧制的黄色琉璃 砖,阳光下金光四耀,流于云端,故有“佛统大金塔”之美称。
拉玛四世时期,塔在原塔塔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于拉玛五世后期 的1870年竣工。拉玛四世在扩建时,在现塔的南面建了一座原型塔,高 米。
佛统大金塔塔身的四面,即东西南北方各建有一佛龛。由于佛塔高 大,所以佛龛如佛殿。各殿内供有佛像,以北佛殿香火最旺。该殿内立有 贴金佛像一尊,佛像基座放有拉玛六世的骨灰,因此有人称它为“王殿”。 王殿与佛寺的大门间有回廊相通,廊前有人行便道环绕,宽20米。便道 外建有凉亭、假山、佛塔、神庙等。
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巴吻萨塔。“巴功萨_为梵、巴文,意即“国王住的或供奉‘神圣’物的 有叠层尖顶装饰的宫殿或屋宇”①,巴功萨塔即为这种形状的塔。塔身常 是四棱柱形的宫殿,两棱之间构成的每一平面中间都有佛龛,龛内立佛 像。有的龛门装饰华丽,有门楣,门两旁有装饰柱。塔身也有六棱柱形 的。这种塔的特征为叠层。叠层有两种, 一种是宫殿式塔身多层逐层向 上由大到小重叠; 一种是塔身顶上的屋檐重叠(一般2—3层,每层装饰简 单。)与叠层上的钟体小佛塔构成棱锥形塔顶。塔基为层台。如喃奔府古 谷寺的佛塔、清莱府昌盛巴萨寺的佛塔、素可泰帕玛哈他寺的佛塔等。这 种塔因塔顶、屋檐造型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又可细分为多种。
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曼谷大王宫东北角的玉佛寺是东南亚的名寺;是大王宫的一部分;是 王室举行佛教仪式的地方;是泰国唯一没有僧侣居住的佛寺。它沿袭故 都大城王宫内建佛寺的习俗。佛寺占地万平方米,建于1782年, 1785年初具规模。以后历代君王对佛寺都进行过修缮。
玉佛寺因供奉稀世国宝玉佛像而闻名遐迩。玉佛像被供奉在玉佛殿 中高高的台座上及5层华盖下。殿内装饰极其富丽堂皇。玉佛像前还供 有不同造型、不同质地的大小佛像,使殿内气氛更加肃穆。画栋雕梁,壁 画满墙,使殿内气氛更加庄重
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十二角(棱)塔也是钟体塔的一个变种。这种塔的塔身是四方形的, 也可说是四棱锥形的钟体,区别于一般圆锥形的钟体。再把每一棱变成 三棱,总共十二棱。从平面图看,四方形(四角形)成了十二角形。钟体都 比较小,但修长。塔基底层为十二角形台基,上垒三层“亚”字形狮脚台 基,从下到上似阶梯式的逐层缩小,最上层托起塔身。每一层台基也各有 十二棱。塔名是因为塔身和塔基构成了一个十二棱的锥体而名。塔顶的 相轮,每一层都做成莲花形的,似一串莲花,但逐层向上缩小,最上层接塔 刹。塔刹为塔杆,杆中间饰宝珠,杆顶饰露珠。在泰国还有十六棱、二十 棱的佛塔,但很少。有人称这类塔为“泰式佛塔”,所以,另作一种塔形 介绍。
泰国西部的旅游文化
寺内,除玉佛殿外,大多重要建筑的屋顶有尖顶装饰,这是该佛寺的 一大特色。尖顶装饰是王宫建筑的标志,也只有王宫、王寺建筑才允许在 屋顶上建尖顶装饰。计有先王殿和帕坎他拉佛堂屋顶的尖顶、藏经殿屋 顶上的尖顶、尖顶佛堂屋顶上的王冠形尖顶等。每个尖顶都有赛璐珞、彩 瓷、金箔等装饰,璀璨夺目,加之寺内众多佛塔的尖顶,可谓“尖顶排空、千 峰竞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尖顶建筑是藏经殿和先王殿两座紧靠的建筑 上的尖顶。先王殿的玉米芯形的巴壤塔尖顶最壮观,它用彩色瓷片装饰, 其顶端有冲天分叉长矛,其上又复加王冠装饰。藏经殿四棱锥体的尖顶 最秀丽,它是用彩色赛璐珞装饰的。
佛寺的第二个特色是衬托建筑,华丽多彩。最显眼的是色彩斑斓、高 6米的巨魔塑像,共有12尊,成对地作为佛寺守护神矗立在各大门的两 旁。尊尊身披盔甲,手执魔棍、双目圆睁、青面獠牙,真可谓凶神恶煞。它 们都出自古典名著《拉玛坚》中的人物,即十头魔王及其儿子和战友。其 次是佛殿、佛堂门口的佛界天国中的各种动物铸像。如先王殿前的上半 身是人,下半身是鸟的人鸟(紧那罗)雕塑、青铜人鹿贴金铸像、尖顶佛堂 前的手执魔棍的鸟头、人身的青铜金翅鸟铸像、这些栩栩如生,非人非兽、 非人非神的形象,却是泰国艺人经过想象,运用想象手法创作的作品。最 后是佛殿、佛堂建筑墙面、壁面、梁柱、基台、阶梯、山墙、门、窗包括门楣、 窗楣的装饰,无不镶嵌彩色玻璃、瓷片、珠母、浮雕等。如头戴王冠的金翅 鸟抓蛇的雕塑、石阶两旁的五头蛇的雕塑等。殿、堂内画满彩色壁画、大 小贴金的铜佛像林立。真可谓流金溢彩、金碧辉煌
佛寺的第三个特色是佛寺四周长1公里的画廊壁画,也即是《拉玛 坚》故事连环壁画。共178幅,绘画面积居泰国佛寺壁画之首。每幅壁画 都有诗歌作说明。壁画在构图、光线、透视、色彩等画技方面已受到了西 方绘画的影响,但仍保持了强烈的民族传统画法。它是泰国绘画史上转 折时期的代表作。
《拉玛坚》已不完全是《罗摩衍那》的翻版,它经过改写,其主题巳由宣 扬印度教改为宣扬佛教;成了一部深受泰国广大佛教信徒喜爱的佛教著 作。在玉佛寺中画《拉玛坚》除了宣扬佛教外,还有一个目的是神化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