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清迈距离曼谷旅游多远(泰国清迈什么时候去好)

个人学习 17 0

泰国曼谷到清迈多少公里

网络上旅游攻略很多,出版物更多,但这些年每次出门,我只看《Lonely Planet》。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用心写作的书,且十分接地气,非常实用。我认为,这3条优点,恰恰是国内旅游攻略之不足——国内同类出版物,要么是网上搜索汇总,要么是尽写些价值不高的资讯。比如,一位做出版的朋友送给我几十本不同商家出版的旅游攻略,几乎全部把重点都放在了如何办签证、如何买机票、如果进出机场,等等。事实上,这些资讯对于任何一个有些头脑的人来说,没什么用处。许多国家的使馆都有网站,办签证所需的信息,上面都有;至于机场,全世界的图标都一样,是否认识文字无所谓,有眼睛、看得懂图标,就没问题。何况,我国周边部分国家的公共场合,往往会有中文。

就是曼谷到清迈大概有多少公里

出发前下载了一个地图,凭着导航,很快来到第一站:佛统市。这里是佛教传入泰国的第一个落脚点,犹如我国洛阳白马寺。佛统市曾是国王驻地,建有皇宫,皇宫附近的佛塔,高达127米高,最初建于公元7世纪,不过,现在看到的佛塔,是19世纪重建的。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在这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佛的存在。不过,泰国信奉的,是佛教当中的上座部,我国汉族等民族信奉的佛教,是大众部。这俩部的形成,始于佛祖涅槃后,信徒们对戒律的理解分歧。上座部更接近原始佛教,信徒们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位佛,那就是佛祖释迦摩尼,人们努力修行,可以得到自我解脱(罗汉);大众部的神学化现象更显著,这个部的信徒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佛,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就看是否认真修行,以及有没有缘分了。所以,在我国寺院游览,您会看到数不胜数的佛像,而在泰国、缅甸及我国云南部分地区,寺院里只有释迦摩尼的造像。

上座部佛教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有许多小和尚——只要是男人,就必须经历一段僧侣生活;其二是清晨在街上,能看到僧人们捧着钵,接收人们的施舍——严守佛祖制定的戒律,是上座部佛教的特征之一,这里就包括着乞食。

持戒,是修行的基础,是戒、定、慧当中的第一步。如果仅仅把持戒视为不吃肉、不喝酒,恐怕过于肤浅。实际上,持戒是一种自我约束,通过持戒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境界。当然,戒规数量及内容,可能有所差异,最基本的5戒在我国,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语(现在一些自媒体和网民,天天犯戒)。这5条即使是居士,也须遵守。

再往上,是10戒,佛教与基督教都有10戒的说法(后者为摩西10诫),佛教的内容是在5戒基础上,增加了不看歌舞、不化妆、居室不要太舒适、过午不食、不储蓄金银。如果成为正式的出家人,则须遵守所有戒规,男性僧人有200多条,女性僧人有300多条。后者具体内容我没看过,不知为何多了那么多。

交通不注重路权,就会混乱,这是咱们身边天天能见到的事实。同样道理,一个社会,也得有个行为规范,否则也会乱象百出。有些国家靠宗教实现这一点,我国靠得是周朝形成的学术思想,比如儒家、道家,等等。当然还是儒家占上风。有人将其成为儒教,显然不对,它并不是宗教。后来有人提出打破儒家思想,这倒无所谓,只要能建立一个新的规范,就行。

当然,有规范也不见得人人遵守,但有总比没有强。比如泰国也有诈骗,游客上当者时常可见。前不久新闻报道说,泰国有家机构谎称组团旅游,收费后潜逃,害了许多人。看问题得看全局,如果满大街都是骗子,这国家肯定有问题,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倒也没什么。意大利街头骗子数量明显超越泰国,可也不能因此下断语:意大利是个烂到根儿的国家。毕竟,基督教是在那片土地上壮大起来的,基本的行为规范还是有的。

题外话:清迈的主题是寺院。

说到佛教,顺便插一段,泰国北部的清迈,同样是游客较多的地方,但它与南部海滨以休闲为主题不同,清迈以游览为主题——城内的游览内容就一个:寺院。在一些介绍里,把清迈描写成一个清幽的小城,古朴而宁静。事实上,清迈确实是座古城,可并不算很宁静,因为游客多,街上熙熙攘攘,与书本上的小城,存在一定落差。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如果与曼谷比,清迈城内,还是显得非常古朴。

我曾在清迈城内走过整整一天,看了20多座寺院。

除了少数几座游客很多的寺院需要买票进入,绝大多数寺院都是免费开放,任你自由自在地闲逛,特别轻松。

到了黄昏时分,各个寺院的僧人们开始做功课。

清迈的寺院,与云南西双版纳的寺院如出一辙。事实上,傣族虽然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但在泰国,是主体民族。

傣族以温文尔雅著称,这一点,无论在云南西双版纳,还是在泰国,都能感受到。一位落户在西双版纳的上海“知青”告诉我,改革开放之前,当地刑警大队几乎没什么事儿干,因为很少出现偷盗、抢劫等犯罪活动。

曼谷离清迈有多远

曼谷有2个机场,一东一西,国际航班多数在东面,而我要去的地方在西面。出机场后没多久,沿着曼谷环城公路,绕过市区,往西走去。刚刚驶上环城路,看到限速80公里的牌子,赶紧把车速控制住,可很快发现,许多车从我身边超越,于是把车速提到90公里,与主流相符。

我国虽然对路权管理十分松懈,对驾驶公德基本不管,但对车速管理极为严格。目前,雷达探头、区间测速已经普及全国,即使是车流稀少的边境公路,都有区间测速,逼得驾驶者只得以80公里的速度行驶。这速度搁在市区不算慢,可搁在人迹罕至的笔直公路上,有种画面定格的感觉。

或许会令人感到不解,许多国家犹如泰国一样,对车速限制并不严格——不是没限速,只是没像咱们那样严防死守。比如在冰岛,它的环国家主干道犹如咱们的省道,限速90公里(咱们这类似宽度的路往往限速40或60公里),可几乎所有驾驶者都按100公里开。在数个国家自驾游之后我发现,诸国基本上都是对路权管理极为严格,对车速管理相对宽松(是相对而言的宽松)。当然,这句话仅源于我个人的观察,我不知道究竟有多普遍,但我认为它是正确的。注重路权可以带来良好的交通秩序,创造一个繁忙但不混乱的交通社会;我国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大家都能看到——繁忙而混乱。每个人只要愿意,都能随心所欲。即使骑车人与汽车争抢肇了事,汽车方毫无责任也得赔,至于行人就更不用说了,透着中国是最尊重人的社会。

一个是繁而不乱,一个是繁而乱。这就是交通管理重心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交通的本质是流动,唯有提高流动速度,方能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举个例子,我在许多国家都能看到,绿灯亮起,众车纷纷急加速,一个绿灯周期,能过去许多车。但在我国,绝大多数车辆起步都非常缓慢,转弯车更是慢得不可思议。这样的驾驶习惯,势必导致通行率降低,从而加剧拥堵。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是驾驶技术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不注重路权所导致——本该汽车走时,被骑车人和行人挡住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